李荣先生主编的《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》的41册地方分卷中有沈明编纂的《太原方言词典》。是作为晋语方言的代表而入选的。李荣先生在首届晋语学术会上曾说:
“对研究语言的人来说,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,是无穷无尽的宝藏。”
李荣先生为《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》写的《分地方言词典总序》说:“方言调查记录语言的现状,方言比较反映语言的历史。方言词典用分条列举的形式,表达调查研究的初步成果。读者可以用来查考方言词语的意义。语言工作者可以据此从事专题研究。文史方面的学者,也可以取用其中的语料。”本文借助太原方言词探讨丧葬民俗的文化含蕴,同时讨论相关的词语解释。
《太原方言词典》的丧葬类词语中有“独木柳雪柳儿”两个词语。
“独木柳:将粗壮的上好柳木中挖洞装尸体,是棺材的一种。”
“雪柳儿:旧时办丧事在灵前供奉或出殡用做仪仗的一种东西,用柳条白纸制成,挂在木棍上。”
词典把是怎样的东西,做什么用这两点解释清楚了,但这仅是浅层的内容。深层的内容是:为什么都要专用柳木?词典却没有只字的解释。“独木柳”是太原丧葬特有的风俗,“雪柳儿”却有历时共地的共同性,都反映了从远古一贯相承的汉语丧葬文化,是值得研究的。
在远古帝王丧葬礼仪中,出殡时有叫“柳衣”的花饰。有关的文献记载及解释是:
《礼记.丧服大记》:“饰棺,君龙帏。”汉代郑玄注:“饰棺者,以华道路及圹中,不欲众恶其亲也。在旁日帏,在上日荒。皆所以衣柳也。”唐代孔颖达疏:“‘皆所以衣柳也’者,谓木材有此帏荒,在外衣覆之。”
《礼记.檀弓上》:“周人墙置霎。”郑玄注:“霎,柳衣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帏荒之内木材为柳。”又:“饰棺墙,置霎。”郑玄注:“墙之障柩,犹垣墙障家。”“墙,柳衣。霎,以布衣木,如摄与。”《周礼.天官.缝人》:“丧,缝棺饰焉,衣球柳之材。”
综合这些记载的大体意思是:为了免除道路上人们直接看到棺材的不安心理,要把棺材从顶上及四围都装饰一番。即给棺材再搭个柳木的较高大的框架,用布障蒙住。再在四旁装饰上霎。霎,指如扇的形状。所谓“柳”指给棺材搭个柳木框架。所谓“柳衣”,指柳木框架再披上如衣服的布幔。
给棺材再搭个高大的框架,是为了显示死者地位气势宏大和葬礼的隆重,这是明显而直接的。但为什么专用柳木呢?框架实际是被布幔遮盖住的,按理说无论用什么木材都是可以的。专用柳木应当有某种原因。
《汉语大词典》“柳”的第七义项:“古代棺饰和柩车的总称。”“柳衣:出殡时柩车上覆棺的布帏。柳车:丧车。”解释不能算错,但都回避了“柳”字的难以理解。这几个词条的引证都缺少关键性的内容,即孔颖达疏:“帏荒之内木材为柳。”正因为疏忽于此,便无法解释“柳”字。
孔颖达虽然指明是用柳木搭框架,却也回避解释道理何在。
从汉语丰富多彩的谐音文化来说,专用柳木,是从谐音“留”而寄托对死亡的亲人“留恋”不舍的情感。围在框架上的布,可以叫幔、帏、帐,却专门总称“衣”,岂不是用“衣”字又谐音而寄托“依恋”的情思吗?
后世崇尚厚葬,崇尚松木柏木棺材,而太原仍然有“独木柳”的葬俗,既是继承远古葬礼的机制,把留恋的情思用物质的“柳”寄托而具有操作性,也是把追求形式的厚葬改为突出“哀而不伤”的以致情思为主的薄葬。
现在来说太原的“雪柳儿”。出殡用做仪仗,分明是远古出殡时“柳衣”的继承,而办丧事在灵前供奉,又是把“留恋”的情思再提前用寄托物表示。把远古棺材的柳木框架简化成用柳条缠白纸制成。
需要比较《汉语大词典》对“雪柳”的解释:落叶乔木。有香气。也叫过街柳或稻柳。宋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的一种绢或纸制成的头花。《宣和遗事》前集:“少刻,京师民有似雪浪,尽头上戴着玉梅、雪柳、闹蛾儿。”宋辛弃疾《青玉案.元夕》:“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。”《古今小说.杨思温燕山逢故人》:“家家点起,应无陆地金莲;处处安排,那得玉梅雪柳?”旧时丧家在灵前供奉或出殡用做仪仗之物。用白纸花连缀成串,挂在木棍上而成。
对于仅说用白纸花连缀成串,可见已经丢失了“柳条”的关键性内容。对于有几个实质性的内容也避难没有解释。为什么是妇女插戴?为什么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?绢或纸制成,为什么叫“雪柳”?
原来也是“柳”与“留”的谐音。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,寄托着把青春留驻的希望。青春与美丽对妇女尤其重要,所以妇女插戴。又,“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”的话也不确切。实际是在立春日装饰迎春的春牛,而妇女在元宵节时插戴。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五《立春》:“立春前一日,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……府前左右,百姓卖小春牛,往往花装栏坐,上列百戏人物,春幡雪柳,各相献遗。”《武林旧事》相同。妇女在元宵节时插戴,见于小说描写。《汉语大词典》例句苟简,没有元宵节的时间交代,应补足。《宣和遗事》前集:“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……尽头上戴着玉梅、雪柳、闹蛾儿,直到鳌山下看灯。”《杨思温燕山逢故人》例句前“在燕山看元宵”的话应该引出。
对于笔者也可补说,据《辞海》,雪柳是木樨科,即并不是柳树一类。此树多生长在道边而成行,一行就是一溜。从“道溜”而谐音说成“稻柳”,由此也叫“五谷树”。这虽然与丧葬的“柳、留”谐音无关,但也是仿此而把“道溜”谐音成“稻柳”的。
汉代《三辅黄图.桥》:“霸桥在长安东,跨水作桥。汉人送客至此,折柳赠别。”也是谐音表示:虽然离别,而情意是互相永留的。唐人多在离别时唱《折杨柳》曲,并折柳枝表示惜别。孟郊《折杨柳》:“杨柳多短枝,枝短多别离。……莫言短枝条,中有长相思。朱颜与绿杨,并在别离期。”
借春柳谐音留住青春也反映在清明节民俗。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卷二《清明节》:“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,名曰‘明眼’。”所谓“明眼”是没有道理的,是“明颜”的再谐音趣假。“明颜”犹如“光颜”:容光焕发。仍然是却老驻颜的希望。宋四水潜夫《武林旧事》卷三《祭扫》:“清明前三曰为寒食节,都城人家,皆插柳满檐,虽小坊幽曲,亦青青可爱。大家则加枣于柳上。”是面饼。“枣于柳”寓含“并留住早”:大家都能驻颜。早,指年轻。明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馀.熙朝乐事》:“(清明)前两日谓之寒食,人家插柳满檐,青舊可爱,男女亦咸戴之。谚云:‘清明不戴柳,红颜成皓首。”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:“清明曰摘新柳佩带,谚云:‘清明不带柳,死了变条老黄狗。’”民国二十三年江苏淮阴《乡村风土俗记》:“清明不戴柳,来生变黄狗。”死了变条老黄狗,又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趣假说法。实际上是说:变得老而黄,而苟(指不好),而死了。还是谐音与倒序的结合。
《金瓶梅》第五十九回:“须臾,过了五日,到廿七日早晨,雇了八名青衣白帽小童,大红销金棺,与幡幢、雪柳、玉梅围随,前首大红铭旌,题着‘西门家男之柩’。”白维国编纂、王利器主编的两种《金瓶梅词典》对“雪柳”都只说:白纸剪成细条状,挂在木棍上。
《太原方言词典》“丧棒:1哭丧棒。2骂人话,爱哭的人。”实际上往往也是要用柳木做的。如钱曾怡《济南方言词典》“哭丧棒”词条说:“济南郊区多用柳木。”《汉语大词典》:“哭丧棒:旧时出殡时孝子所持的哀杖。”这里仍然有具体用途是什么的问题。孝子所持,孝子年龄总小,不需以拐杖助行,而且哭丧棒都是短小的。需以拐杖助行的老弱,又是不能送葬的。哭丧棒实际只是表示致哀的,犹如道具。也是用比较细的柳枝,而不是粗大的棍或棒。以“棒”相称,又是谐音“帮”。哭丧棒者,帮助表示哭丧也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和天使一起成长 世博让企业更辉煌——上海世博赞助企业10大经典案例 神秘帝少:追爱赌神邪妻 丑丫头变身校花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 豪门换换爱:傲娇男攻略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瀑布 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 不死武帝 经济法 中医学 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孩子的未来,最有价值的投资:淘气鬼也能上清华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湖泊 妖妃,逮住 不是公主的公主 发展成本与区域经济金融研究 风水密码 名门贵妻:误惹亿万继承人 倾世神女之狂逆九天